8月5日,位于內蒙古包頭市的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宣布,我國首條專門針對稀土盤式電機的智能示范線已正式建成并投入生產。該生產線首批推出的是一款厚度僅6毫米的稀土永磁軸向磁通電機,其在體積、重量、能效等多項指標上實現突破,被譽為“小身材、大能量”的代表性產品。
這款新型電機的顯著特點是在極小尺寸下實現高性能輸出。與同類產品相比,體積減少60%,重量降低80%,額定轉速可達每分鐘4500–5500轉,最大扭矩約15毫牛?米,最高效率超過70%。其功率為3瓦,可廣泛應用于精密儀器、機器人、無人機、智能家居等高技術領域,尤其適合對空間和重量要求苛刻的場景。
該示范線的建成被視作我國在高端稀土永磁電機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中邁出的關鍵一步。通過對電機結構、材料與工藝的整體優化,該中心實現了從實驗室成果向規模化制造的重要跨越。生產線全面引入了智能化制造系統,涵蓋自動繞線、激光焊接、智能裝配等多個環節,大幅提高了產品的一致性與可靠性。
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于2023年2月15日在包頭揭牌成立,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與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合作共建,旨在整合稀土資源優勢與科研能力,推動稀土產業由資源儲備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轉型。此次示范線的順利投產,正是該中心在推進“稀土+”戰略中取得的首批重大成果之一。
據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該生產線預計于今年年底實現規模化量產,年產能可達50萬臺。這不僅將緩解國內高端微特電機依賴進口的局面,還有助于構建自主可控的稀土永磁電機產業鏈,進一步增強我國在稀土新材料與應用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低碳經濟和智能化裝備需求的不斷提升,稀土永磁電機作為一種高效節能的動力核心,正在迎來廣闊的市場前景。這條示范線的成功投產,為我國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也為全球市場帶來更多“中國造”的高性能電機選擇。

該示范線的建成被視作我國在高端稀土永磁電機研發和產業化進程中邁出的關鍵一步。通過對電機結構、材料與工藝的整體優化,該中心實現了從實驗室成果向規模化制造的重要跨越。生產線全面引入了智能化制造系統,涵蓋自動繞線、激光焊接、智能裝配等多個環節,大幅提高了產品的一致性與可靠性。
稀土新材料技術創新中心于2023年2月15日在包頭揭牌成立,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與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合作共建,旨在整合稀土資源優勢與科研能力,推動稀土產業由資源儲備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轉型。此次示范線的順利投產,正是該中心在推進“稀土+”戰略中取得的首批重大成果之一。
據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該生產線預計于今年年底實現規模化量產,年產能可達50萬臺。這不僅將緩解國內高端微特電機依賴進口的局面,還有助于構建自主可控的稀土永磁電機產業鏈,進一步增強我國在稀土新材料與應用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隨著低碳經濟和智能化裝備需求的不斷提升,稀土永磁電機作為一種高效節能的動力核心,正在迎來廣闊的市場前景。這條示范線的成功投產,為我國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也為全球市場帶來更多“中國造”的高性能電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