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將列入核準計劃,沿海省份、大型企業紛紛搶灘海上風電大餐。然而,在風資源規劃、風機設備、用海權等關鍵問題未解決的情況之下,海上風電發展更需要的,是一個穩步的開始。
海上風電似乎將開啟一場饕餮盛宴。
記者從風電企業獲悉,8月22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全國海上風電推進會”,公布了《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涉及44個海上風電項目,共計裝機容量1028萬千瓦。這是繼今年電價政策公布之后,海上風電迎來的又一重磅消息。
此前,“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投入運行海上風電裝機容量500萬千瓦。而據中國風能協會統計,截止2013年底,我國海上風電建成裝機容量42.86萬千瓦,僅占全國風電裝機總容量的約0.5%,其中近海項目12.81萬千瓦。在此背景之下,1028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裝機如何實現?
跑馬圈海
值得注意的是,“1028萬千瓦”并不是國家能源局提出的2014-2016年海上風電發展目標,而是各地方發展改革委、能源局上報的可于2016年底前投產的海上風電項目。
為了做好海上風電建設工作,國家能源局于今年6月下旬下發了《關于報送近期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備選項目的通知》,要求地方發展改革委,能源局上報可于2016年底前投產的海上風電項目,主要條件是:企業積極、地方支持、場址落實、規模明確、并有前期工作基礎。
根據通知要求,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河南、天津8個省(區,市)共上報項目44個,總容量1028萬千瓦。遼寧、山東、上海沒有報送項目。從地區分布看,江蘇18個,容量319萬千瓦;福建7個,容量210萬千瓦;廣東5個,容量170萬千瓦;浙江7個,容量165萬千瓦;河北4個,容量100萬千瓦;海南1個,容量35萬千瓦;廣西1個,容量20萬千瓦;天津1個,容量9萬千瓦。從項目進展看,已核準項目9個,容量175萬千瓦,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35個,容量853萬千瓦。
根據方案,列入這次開發建設方案的項目,視同列入核準計劃,由開發企業自擔風險,落實各項建設條件,具備條件后,報地方主管部門核準建設。
“這絕對是一個虛高的‘總盤子’,到2016年底,這些項目總體能投產400萬千瓦就不錯了。以海上資源較為豐富的福建為例,福建報送了210萬千瓦的容量,但就現實情況而言,2016年底福建最多能投產60萬千瓦。”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對于海上風電,現在有投資意向的企業有很多。今年海上風電電價出來之后,越來越多的電力企業開始涌入沿海,但是,真正讓風機轉起來的企業很少。”
一家風電企業的負責人毫不避諱地告訴本報記者,上報的某些項目在2016年前做起來基本不現實,“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搶灘海上風電,我們必須先把資源圈起來。”
方案顯示,目前國家能源局已批復河北、遼寧、山東、江蘇、上海、廣東等6個省(市)海上風電規劃,總規模5200萬千瓦。
困境:盈利難,設備缺
業內人士紛紛對本報記者表示,盈利能力是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發展遇到的最大阻礙。在現行的電價政策下,能盈利的海上風電項目很少。“具體而言,各省資源排名前三的項目能做起來,其中福建、浙江等幾個資源條件好的省份能做起來的項目更多一些。”
有權威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在此次各省上報的項目中,根據價格推算,海南、廣西的項目基本“做不起來”,廣東“也就南澳島附近的項目能動工”。
除卻價格因素,海上風電工程建設還有多重問題亟待解決。雖然方案提出,我國已積累了一些海上風電建設運行的經驗,具備了一定的海上風電設備制造能力。但這些尚不足以支撐我國海上風電在短短三年內實現跨越式發展。
目前已開工的海上風電項目建設現狀如何?一位地方風電企業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在確保建設項目能夠盈利的情況下,現在公司建設海上風電項目遇到的最大問題有二:一是海上風電機組供貨不足;二是海上風電安裝船嚴重缺乏。
“現在大多數企業采用的都是西門子的海上風機,但其產能有限。自海上風電電價政策發布之后,西門子海上風機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其風機價格已提高10%。”上述人士稱,“其次,遠景能源也能批量生產海上風機,但其產能也不大。”
據了解,目前國內整機企業中還有金風科技、華銳風電、聯合動力、明陽風電、湘電股份和海裝風電等廠家具備海上風機的研發能力,但由于大多數國產海上風電機組沒有批量長期運行經驗,尚未經受海上潮濕、鹽霧、臺風等惡劣環境的長期考驗,設備故障率較高。加之海上風電屬于高風險項目,5年的質保期讓許多有研發能力的風機制造企業“望而卻步”,不敢接受批量訂單。
“海上風電機組安裝專用船的短缺也是導致海上風電場開發難的關鍵因素之一,這在歐洲也是普遍現象。”上述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此外,陸上電力線路架設也存在較大問題。我們已開工項目的供電架線現在也沒定下來,主要原因就是要跨越村莊,牽扯到一些經濟利益問題,架線地點無法落實。”
發展需有“度”
跳躍的風機裝機總容量目標,帶動大量投資熱情。8月25日,風能概念股逆市走強,截至收盤,板塊整體漲幅達到0.52%。個股方面,板塊內共有34只成份股跑贏大盤,其中,28只成份股實現上漲,金風科技、匯通能源強勢漲停。資金流向方面,共有21只風能概念股呈現大單資金凈流入態勢,累計大單資金凈流入54591.61萬元。
藏在這些數據背后的一個現實是:中國缺乏海上風電整體發展規劃。2010年,國家曾發布《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今年,國家能源局又內部下發了《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但是,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兩個文件都不足以成為指導海上風電發展的規劃性文件。
方案也指出,目前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5億千瓦時,這個數字準確性不高,今后隨著風能資源詳查和技術進步,還會有所調整”。
“具體海上風電資源沒有摸清楚,最重要的用海權問題也沒有明確規定,目前看來,要制定整體、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還無從談起,現在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一位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
對此,國家能源局有著較為客觀的認知。方案提出,將制定海域利用管理指導意見,加強海上風電機組設備的認證和運行監測,做好海上風電技術標準和建設規程規范工作,加強海上風電建設成本分析和政策研究工作,做好海上風電建設信息統計工作。據了解,此次各項工作都明確了具體的負責部門。
“這些政策規范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籌備。目前最重要的,應是國家能源局把握好海上風電發展的‘度’。在起步階段,海上風電不能不發展,也不能貿然大規模上馬,而應該穩步推進。”一位風電行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此次上報的1028萬千瓦項目,建議國家能源局認真審核。個人認為,如果到2015、2016年海上風電能夠建設300萬-400萬千瓦的規模,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辦法,設備制造水平能夠滿足建設需求,同時形成相對比較理性的電價,才有可能引起海上風電爆發式的增長。如果這個階段沒有處理好,那探索階段的周期還會延長。”
對此,一位政府部門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只是一個內部初定方案,最終方案或將有所調整。